赵燕菁:教授级高级规划师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,曾任厦门规划局局长
赵燕菁:
大家特别关心土地财政,想听听土地财政的未来,能戒掉吗?还是会走回头路?所以换了这个题目。
时间有限,先说结论:
第一,过去40年,我们国家根本没有土地“财政”,带给我们国家城市乃至整个经济巨变的是土地“金融”;
第二,下一个40年,土地金融使命完成,未来我们要转向的,才是土地财政。
区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在理论上至关重要。过去这么些年对土地财政问题的误解,很多都是源于在基本概念上的混乱。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讨论,要放到增长转型这一大框架里才能说得清楚。
一、什么是增长转型?
什么是增长的转型。现代经济学里,有增长,没转型。任何一个经济都是由无数的商业模式组成的,这些商业模式有死有生,把这些商业模式加起来就是经济总量(公式一),如果增量为正,就是经济增长,反之,就是经济衰退。
商业模式是什么?大到做手机,小到做手绢,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会计恒等式来描述,也就是是收入减去成本要有正的剩余(公式二)。
但这个恒等式还描述不了“转型”。我们需要把这个等式拆开,将增长区分为两阶段,第一个叫资本型增长,第二个叫运营型增长。比如工厂买机器,买土地,建厂房,就是资本型增长阶段,这一阶段固定投资会特别高,通俗讲,就是花钱阶段,;但是厂房建起来之后,工厂要迅速转向运营型增长阶段,它要把好的产品卖出去,这一阶段,就是运营增长阶段(由于劳动在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,也可以称之为劳动增长阶段),通俗讲,就是挣钱阶段。
∑Ri-∑Ci=∑Si(公式一)
Revenue-Cost=Surplus,Surplus≥0(公式二)
R0-C0=S0,S0≥0 (公式三)
Ri-Ci=Si,Si≥0 ,i=1,2,3… (公式四)
其中,R0表示资本收入,C0表示资本性支出,S0表示资本性剩余。Ri表示运营收入,Ci表示运营性支出,Si表示运营性剩余。
先看第一个阶段,资本性收入减去资本性支出,要有正的剩余(公式三)。公式第一项是资本性收入,比如上市融资的股价,卖房子的房价,卖土地的地价……这些全是资本性收入;和它对应的是资本性支出,比如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、工厂买地建都是资本性支出;资本性收入减去资本性支出之后要大于零,比如公司上市融资一百个亿,建厂房花了90个亿,剩余10个亿,这是资本性剩余。
再看第二个阶段,运营性收入减去运营性支出,剩余大于零(公式四)。第一项运营性收益,比如居民房租、企业利润、分红和政府税收等都是运营收益(也被称作“现金流”);运营性支出,包括家庭、企业、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——水费、电费、利息、折旧、人工费等;运营性结余是支出所有成本后的结余。这个结余和资本性结余往往被统称为“储蓄”,其实两者有本质不同。
这两个公式里,一个公式是量,一个公式是流,不能并在一起。不能正确区分两个不同的增长阶段,是现代经济学经常导致“金融”、“财政”概念混乱的重要原因。
区分两个阶段,转型就变得非常简单:如果一个工厂在建设的阶段,买地、买设备、盖房子……就是资本型增长;但企业不能一直盖厂房,盖完房子就要去生产、销售,从建设转向运营,也就是从第一个等式(公式三)转向第二个等式(公式四)。这就是经济的转型,和十九大提出的“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”的转型是一致的。
二、什么叫现代增长?
区分了增长以后,我们再来介绍什么是现代增长。古典增长和现代增长的最大不同就是获得第一桶金(也就是原始资本)的方式。所谓古典的增长,就是通过过去剩余的积累获得原始资本的增长——任何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启动,都有赖于其他商业模式剩余的积累(公式五)。在改革开放之前,我国所有的增长基本都是走的传统这条路;而现代的增长则是通过未来的收益贴现获得原始资本(公式六),比如我只要让银行相信桥能够赚钱,就可以不依赖过去剩余积累,先向银行借钱建桥,赚钱后再分期还给银行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,很大程度就是从古典增长转变成现代增长的过程。
传统增长:∆Ri-∆Ci=∆Si(公式五)
现代增长:R0=kRi(公式六)
公式六就是现代增长的核心,其中,k是贴现率,Ri是未来收益流。只要由信用k,就可以解决资本的来源。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,一个国家就可以从古典增长进入现代的增长。世界发展为什么会出现“大分流”?就是因为在1750年前后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,能够把未来的收益贴现过来,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古典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增长模式。
这样,现代增长两阶段模型中的第一个恒等式,也可以称作金融公式,第二个恒等式,也可称作财政公式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依靠土地融资获得原始资本积累增长模式,正确的叫法应该是“土地金融”而非“土地财政”。
责任编辑: